- ·明代潮剧演出形式
·潮剧的舞台留青史
·潮州戏曲的渊源
·在历史上潮剧有过哪些名称
·潮剧是如何形成的
·潮剧的发展
·潮剧传承
·潮剧的现状
·关于潮剧传承
·潮剧历史的形成
·潮剧历史的发展
·清代中叶潮剧
·清代时期潮剧
·潮剧项衫丑模仿动物形态的身
·潮剧40年代的衰落与50年代的
- ·潮剧《牡丹亭》
·潮剧《若蕖》
·广东潮剧院陆续出版三本潮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虎年新
·正月初一锁定《2022年春节
·“永恒经典 闪亮坐标”姚
·第六届龙岗区戏曲文化节之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姚璇
·八旬潮剧名家姚璇秋推动潮
·“山河无恙 家国圆梦”潮
·“潮剧是他的命根子”追忆
·广东潮剧院举行“岁月留声
·潮剧《红军阿姆》首次亮相
·广东潮剧院2020年1月份“
·新加坡南华潮剧社
·2019汕头潮剧艺术周圆满落
·大型现代潮剧《大国赤子》
·广东潮剧院林燕云获得戏剧
·林燕云竞逐中国戏剧表演艺
·潮剧名角揭阳塘埔演唱会即
明代有潮腔、潮调的称谓,指的是“乡音搬演戏文”。《广东通志初稿》纂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卷十八《风俗》收《御史戴正俗条约》:“十一曰禁戏。访得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挑动男女心,故一夜而奔者不下数女。富家大族恬不为耻,且又蓄养戏子,致生他丑。此俗诚为鄙俚,伤化实甚。虽节行禁约,而有司阻于权势,卒不能着实奉行。今后凡蓄养戏子者,悉令逐出外居;其各乡搬演者,许各乡邻里首官惩治。其有妇女因此奔者,事发到官,乃书其门曰:奔之家。则人知所畏,而薄俗或可少变矣。”这里所说的乡音,是本地方言,即潮州话。用潮州话演戏文,是当时的地方化戏曲,即是潮腔、潮调。到明代末年,戏曲仍然活跃,《揭阳县志·风尚》有这样的记载:“搬戏诲淫”,“尤可恨者,乡谭《陈三》—曲,伤风败俗,必亡检者为之,不知里巷市井,何以翕然共好。邑令陈鼎新首行严禁,亦厘正风化之一端也。”官府的禁戏文告,均可从反面明证当时戏风之盛。
明代剧目有剧本刊刻或抄录传世,已知的有七个。《荔镜记戏文》《湘潭荔枝记》《金花女》《苏六娘》《颜臣》五剧全用潮州方言音韵,有“潮腔”两字注于曲牌上或有“潮调”两字冠于书名之前;《金钗记》《蔡伯皆》用官话音韵,却掺有潮州方言词汇。嘉靖丙寅(1566年)《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颜臣>、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写陈三、五娘爱情的地方故事,附刻《颜臣》是《烟粉欢合》所记陈颜臣故事的戏文唱词;“勾栏”则用生、旦、丑等角演唱陈三在惠州的故事。该书末页有书坊告曰:“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可知在此之前曾有潮州和泉州的版本,该版是二种的糅合本。万历辛巳(1581年)又有“潮州东岳李氏编集”的《新刻增补全县乡谈荔枝记》,是传世最早的潮州人所编的剧本。稍后书商又出版《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它是《金花女》和《苏六娘》两剧合刻,都取材于潮州的民间故事。五部戏文都是几十出的长戏,版本一再“重刊”、“增补”、“重补”,流播甚广,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宣德七年(1432年)手抄演出本《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嘉靖(1522~1566年)手写演出本《蔡伯皆》出土,可以查考潮州方言戏文在语言使用上从正音到乡音,即从使用官话到使用潮州话的情况。这两个戏都用官话,洪武正韵和中原音韵兼用,掺杂有潮州方言,如“宋舍为人好封锁,说话甚痴歌”、“好物”、“恁都不识宝玉”、“来到海丰地面,共伊去见我□”等等。《蔡伯皆》从正音逐渐演变为潮音,到清代有潮音剧本《蔡伯皆奏皇门》《认像》等刊刻出版,剧目传演至今。
![]() |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