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默认搜索       热门:   京剧   豫剧   越剧   黄梅戏   二人转
当前位置:中国戏剧网>地方戏> 正文
  • 罗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 作者: 2023-03-16 16:42 字体:[ ]
罗戏,又名大罗戏、大笛子戏、罗罗头,流行于河北省南部肥乡、广平、曲周等县。 罗戏源于弦索俗曲,与弦子腔、乱弹腔系属同源,何时形成戏曲剧种不详。 清末,肥乡县大靳村罗戏艺人梁老皂,在本村打过一个科班,学生除本村人外,尚有邻村青少年参加。该班在抗日战争以前活动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一些地区,后因战乱散班。梁老皂的徒弟著名者有常奇、郎方铎、韩玉田、韩金海、向月明、李学新、韩金成、刘金邦、赵福等。梁老皂班散班后,该班艺人常奇沦为乞丐,流浪于山东省范县一带。民国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六年,常奇在范县杨集村教了一班戏。常奇曾于民国三十六年率领该班来肥乡演出。同年年底,常返乡(肥乡大靳村),在本村重新教班。以后,常还在肥乡县小移庄和曲周县芦营分别组成了罗戏戏班。此间,常奇的师弟李同宏也在小靳村建班教戏。 戏以唱俗曲曲牌为主,其中尤以“耍孩儿”使用率最高。其它如“山坡羊”、“香柳娘”、“皂罗袍”、“韭菜花”、“四边静”、“赞子”、“调子”、“撞金钟”、“一声雷”、“扑灯蛾”等也是常用的曲牌唱腔。演唱上是男女同腔同调,只用真声,不用假声。 罗戏的伴奏乐器,文场有大唢呐(二支)、小唢呐(一支)、笙(大中小各一)、大三弦(一把)、横笛(曲笛一支)、尖号(挑子);武场有扁鼓、大鼓、小鼓(战鼓)、檀板、大镣、大铙、梆子、手锣、苏锣、铙钹、碰铃等。伴奏曲牌则有“抱灵牌”、“三枪”、“点绛唇”、“水龙吟”等。 罗戏的传统剧目约有一百二十余出,经常演出的约三十余出,以历史故事剧居多。如《李渊反并州》、《杨景征北》、《刘伯温访将》、《分水岭》、《金凤钗》、《悟空大战火龙驹》、《保定府》、《战金国》、《耿雁征西》、《海瑞搜宫》、《火龙驹》、《李俊反南京》、《张四姐闹东京》、《山海关》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剧目有《借闺女》、《掉包袱》等。 罗戏的行当,分生、旦、净、丑。生有老生、小生;旦(包头)有老旦、青衣、小旦;净有大花脸、二花脸之分,二花脸称刚花脸;丑又名三花脸。其表演乡土气息浓厚,表演亦讲究程式,但与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有较大差异,如生脚“大仄脚”、“打踢脚”、“大甩头”等动作,夸张幅度较大,与民间“社火”的表演接近。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舞剧《只此青绿》9月20日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
舞剧《只此青绿》9
郑云龙倾情声演讲述 | 音乐剧《我,堂吉诃德》
郑云龙倾情声演讲述
喜剧《原来我们都爱笑》属于你我的快乐
喜剧《原来我们都爱
《e小调第四号交响曲》——浪漫与古典交织的暮秋之歌
《e小调第四号交响
儿童剧《酷虫学校1》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儿童剧《酷虫学校1
所有评论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讨论本文 戏曲大全 民间小调 返回列表  
* 注册新用户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