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委宣传部部长到梅州市客家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2018年端
·沙汉剧基地暨少年汉剧团揭牌
·剧院入党积极分子走访看望离
·闽西汉剧小生的唱腔与表演
·《广东汉剧历史与人文关怀》
·纪念陈伯华大师百年诞辰 汉
·李远青率队到广东汉剧传承研
·《孟姜女传奇》青春版首演预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2018年5
·“我们的节日——献礼五四
·周五有戏|我们的节日——“
·广东汉剧再走进嘉应学院一天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2018年4
·广东汉剧“周五有戏”五周年
- ·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
·众多票友和汉剧名家同台演
·黄丽华要开广东汉剧唱腔民
·汉剧《二度梅》剧情梗概及
·新编汉剧《亻厓系共产党员
·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
·广东汉剧将迎来新鲜“血液
·汉剧“一末”到“十杂”
·武汉汉剧院3月31日、4月1
·2016年武汉市戏曲进校园活
·说真,论汉剧路转粉的能力
·常德汉剧文华与同乐合班建
·2016年8月19日周五有戏
·《文化惠民·周周有戏》闽
·观汉调音乐剧《梦@时代》
·汉乐协会成立十周年暨女子
·“第四届中国优秀戏曲文化
·当青春遇到戏曲,当汉剧唤
·汉剧名家齐荟萃,汉韵悠扬
·千古绝唱,语音绕梁——陈
五百年汉剧高腔 八十载戏曲情怀
——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汉剧高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少先
□本报记者 徐志雄
有没有一种情怀可以源自血脉,终生无悔,代代相传?
夏日初炎,看满头华发的李少先轻敲着桌面,字正腔圆地清唱一小段《帅印重归天波府》,竟觉得每一个婉转的尾音都恍若曲径通幽,清风徐来。
“常德汉剧是与昆剧“百戏之祖”差不多同时诞生的地方大戏,其声腔有高腔、弹腔和昆腔三种,高腔融合了本地巫腔、傩愿腔、渔鼓调,相当古老,很有地方特色。”聊起挚爱的常德汉剧高腔,84岁的李少先中气十足,思维敏捷。
他的讲述,更像一堂生动的科普课:常德汉剧高腔溯源觅踪,为何历经500年而不衰?
也许从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基因追溯,也能找到一个答案。
耳濡目染,热爱戏曲成为本能
上世纪30年代末,常德汉剧名角李福祥拿着“包银”驰骋江湖时,其子李少先还是坐在挑夫箩筐里跟着戏班子跑四方的小童。父亲在台上艳惊四座时,儿子就混迹在台侧的乐班里自得其乐。
据相关资料显示,常德汉剧起源于明代,以武陵山余脉的常德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并远及黔东一带,又被称为“武陵戏”。民国初年,在常德演出的班社中,实力最强、名伶最多者,当数天元、瑞凝、文华、同乐“四大名班”。“父亲所在的同乐班主要驻点就是天声大戏院,现下南门步行街一带。”
“四大名班”驻守常德“四大门”,相互竞争,新戏迭出,好不热闹。当然,再好的戏班也免不了外出跑场,一年到头,四处奔波乃是常态。
“那时,我最喜欢晚上与父亲并头躺在床上,听他单独给我哼唱。”这是李少先童年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至今记忆犹新。
习生行的岳父王文松被业界赞为“梨园总统”,习旦行的父亲李福祥扮相俊俏、嗓音出众,被观众爱称“假妹儿”。从小接受戏曲熏陶的李少先却被父亲送到药店当上了学徒,“旧时艺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也不稳定,父亲想用多年的积蓄开个药店,让我当老板,将来有碗安稳饭吃。”
李福祥为独子设计好职业规划,甚至为自己的将来谋了一份当药店店员的后路,哪知儿子李少先却偏偏要过一把戏曲的“瘾”:早就熟悉常德汉剧文武场各种乐器的他和几个小伙伴组了一个乐班,居然无师自通地搞起了业余演出,吹拉弹打,样样不缺。
1952年,汉剧高腔折子戏《思凡》进京参加首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李福祥仅凭一桌一椅一角的表演征服观众,获得京剧大腕梅兰芳的称赞:你演得比我好。
融合了沅澧文化地方特色的常德汉剧高腔开始引起业界的关注,也让常德汉剧的从业者扬眉吐气。1953年,一直得不到父母支持的李少先决定用参军入伍的方式,舍弃自己的戏曲梦想。得知情况后的母亲急忙前去制止,从陬市到桃源县城,足足走了大半天时间。
这一年,李少先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父亲所在的天声剧团。
一生追随,创作生涯韵味十足
与父亲和外祖父不同的是,李少先选择的不是舞台,而是戏曲音乐的设计与创作。这是一个完全不受制于年龄的工作,他坚持了60多年。常德市汉剧院(现常德汉剧高腔保护中心)传统剧目演出中,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移植的音乐创作,均由他一手担纲完成。在他退休后20多年来日常上演的剧目,95%的音乐设计仍归他负责。
即使年过八旬,他的创作激情丝毫没有停歇。2017年,汉寿县非遗中心进京汇报演出的常德高腔《帅孟奇》,李少先仅用了4天时间,便完成了这部大戏的编腔设计。
这一切,得益于年少时汲取大量的常德高腔音乐养料,也得益于他向多位常德汉剧界名家的拜师学艺:师承“武场”李阳生学习常德汉剧打击乐,又师承“文场”李春伯、聂长发,精学唢呐、胡琴等器乐。随后,他得到省著名音乐家张九、易杨在音乐理论和作曲知识方面的指导,为以后的音乐耕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剧团一边担任主奏,一边坚持音乐创作。“经常被外派到全国各地学习观摩新戏,拿着剧本看一场戏,再移植改编成汉剧。”对于剧团唯一的音乐创作人来说,熬夜创作是常事,“高峰时期,剧团10天就得排一场大戏。”
2003年湖南艺术节上,常德汉剧高腔《紫苏传》荣获演出金奖。这部由全国著名导演余笑予执导、国家一级编剧汪荡平创作的原创剧,囊括了含优秀音乐设计奖的全部15项单项奖。“前前后后花了20天,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反反复复修改,不分日夜。”那一年,担纲音乐设计的李少先已年近七旬。
此后,他在新剧目《合家欢》《雨荷》中担纲音乐主创,先后捧回了2个田汉新剧奖和2个省“五个一”工程奖,他本人也获得了省文化厅的音乐创作奖和唱腔设计奖。2015年,81岁高龄的李少先抱病参与了汉剧高腔《孟姜女传奇》音乐唱腔设计,在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上,这出讲述千古传奇的剧目轰动星城,一举斩获“田汉大奖”“田汉导演奖”“田汉音乐奖”“田汉表演奖”四项大奖。
“在尊重和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好听、入情、特色的完整统一。”这是李少先坚持了几十年的创作理念。“高腔的最大共性就是有帮腔,一人唱众人和,而常德高腔有人声帮腔和唢呐帮腔,与沅水流域的船夫号子和扎排号子有着密切关系,是一种相当古老、富于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遗产。”他在常德高腔设计了多种帮腔形式,把最开始的幕后人声帮搬到了舞台上,既有舞台两侧帮,还有舞台上边唱边舞的现场帮,大大丰富了表演形式。
在常德高腔剧目设计创作上,他将姊妹音乐和本土音乐(傩戏、常德丝弦、澧水号子、常德花鼓、师道音乐、民间小调)等元素融入其中,丰富拓展为新的音乐旋律。
这是他最“过瘾”的感受,一辈子仍嫌不足。
传承保护,汉剧高腔后继有人
1958年,湖南省戏曲工作室组织了常德汉剧音乐清理工作组,由省戏剧工作室张九、省文艺学院易杨、桃源县汉剧团刘炎卿及常德汉剧团(1956年由文华班与同乐班合班组建)李少先4人组成。
这是国家首次对常德汉剧这一古老剧种进行保护性抢救,对其高腔、弹腔、吹腔、打击乐等作了较为全面的清理、录音、记谱工作。李少先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的五集油印谱曲手刻本。
“汉调的声腔、板式、剧目、字韵等,是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对京剧行当划分影响最大的,也是汉剧。”说起汉剧的源远流长,李少先颇有些自豪。但他感到痛心的是,从明末清初起,汉剧高腔逐渐式微,旧有“三十六腔(基本腔)、七十二调板(曲调)”的高腔,大量剧目失传,牌名遗忘。
1978年初至1982年,常德地区戏剧工作室着手对常德汉剧、荆河戏、常澧花鼓戏三个剧种的音乐资料挖掘、扩充、整理。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桃源县太平铺老艺人李鸿飞家发现了12本高腔木偶戏,大多为目连戏(观音戏),比如《观音得道》。”李少先还记得当时的惊喜:这个以家传为主的高腔木偶剧团虽已停戏多年,但仍保存有濒临失传的唱腔曲谱20多首。
后来,李鸿飞一家带着道具家什来常德戏剧研究所足足唱了半个月,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音像资料,极大丰富了高腔曲牌。这一次,常德高腔拾遗补缺,增补了部分曲牌和过场音乐,补充了目连戏的常德高腔的唱腔曲牌,并将常德汉剧一批优秀折子戏音乐整理成册。
2006年,常德高腔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项目,72岁的李少先成为该项目传承人。2012年4月,常德市汉剧院正式更名为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这是李少先退而不休的第18个年头,这年6月,保护中心举办第一期汉剧高腔传唱研习班,李少先精心撰写了高腔授课讲稿,与所有汉剧高腔爱好者共享保护传承成果。此后,每年一期的授课,他从未缺席。
如今,最让李少先高兴的莫过于梨园世家后继有人:现任省湘剧院院长的大女儿王阳娟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得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出《思凡》犹胜其祖;现任常德汉剧高腔保护中心副主任的大儿子李道明已是国家一级演奏员,颇有青出于蓝之势。“我搞了一辈子汉剧音乐,才评了国家二级作曲,他们是一级,都比我强。”
朗朗笑声中,李少先老怀甚慰。
![]() |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