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默认搜索       热门:   京剧   豫剧   越剧   黄梅戏   二人转
当前位置:中国戏剧网>汉剧> 正文
  • 汉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 作者: 2023-03-15 09:49 字体:[ ]
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旧称“楚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 汉剧的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二黄”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主要由汉调艺人创造、发展,并与“西皮”合奏,从而开创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皮黄声腔系统。“西皮”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张亨甫《金台残泪记》(著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谓:“甘肃腔”曰“西皮调”。西皮源出陕西梆子。西皮、二黄合流,最早见于清代叶调元《汉皋竹枝词》(成书于清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说明当时不仅是西皮、二黄合奏,腔调板式已渐趋完备。 汉剧在嘉庆、道光年间进入兴盛时期,科班迭起,名角辈出。并依流行地区划为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个路子。 汉剧向分十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清代在汉口刊行的《新镌楚曲十种》收有老汉剧本《英雄志》、《祭风台》、《李密降唐》、《临潼斗宝》、《青石岭》等。 汉剧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两类声腔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如:襄阳调,用于《雷神洞》中,唱腔近似小调,可与西皮连接演唱。“黄反腔”,拉二黄弦,唱西皮腔,俗称“黄反”,《祭江》、《四郎探母》中均用此腔。 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如〔七句半〕(又名罗罗腔)、〔耍孩儿〕、〔银纽丝〕、〔凤阳歌〕、〔鸳鸯鸟〕、〔过关调〕等数十余种。传统的演唱和器乐曲牌有四百多首。《大赐福》、《草场会》、《五才子》等,则是专唱曲牌的剧目。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串打〕很有特色,配以马锣,节奏鲜明,气氛强烈,如:《马武闹馆》、《扎高围滩》、《双卖武》等花脸、武生戏中,均用〔串打〕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颇见效果。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闽西汉剧史记
闽西汉剧史记
安康汉剧的特点
安康汉剧的特点
汉剧剧目《阴阳河》
汉剧剧目《阴阳河》
汉剧演员万瑜
汉剧演员万瑜
汉剧演员黎本洪
汉剧演员黎本洪
所有评论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讨论本文 戏曲mp3下载 返回列表  
* 注册新用户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