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艺术是最典型的中国古典传统在舞台上的歌舞表达,这正是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之高所在。因此,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体系是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的代表。而不仅是因为梅兰芳的梨园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什么叫“国粹”?就是“本国固有文化精华的集中表现”(《辞海》),其中“固有”、“精华”、“集中”是标准,是不能忽略的词汇。
梅派艺术最“中庸”。现在有人误解“中庸”,仿佛“中庸”就是保守,就是不革新不进步,可那些高喊革新进步的,却又往往走的是过去尝试过而失败的老路。真正的革新、进步,就是梅兰芳提出的“移步不换形”,表达新的内涵、新的文明、新的内容,这是创新。但要保留已经成熟的臻于完美的形式、程式和韵味。最好的东西让它相对永恒,不能算是固步不前的行为吧。
“中庸”可以换一个词来定义,就是“恰到好处”。古人形容美人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就是“恰到好处”,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境界。用梅派艺术特色来形容它,就叫“平和自然”。梅不如尚的高亢峭拔,不如程的缠绵悱恻,不如荀的娇柔甜媚,不如张的华丽张扬。有人评价说:梅派的最大特点是“没有”特点。就是说没有可以令人印象突出,跳人耳目的艺术特征。但这份“平和自然”却是最为难能可贵,最接近传统人文美学佳境的,所谓“太极”而进“无极”,这就是梅派艺术博大精深之所在。
谈及梅派艺术的文化特征,就首先触及其创始人梅兰芳的文化性格。梅兰芳一辈子做人做艺,所追求的就是两个字:“分寸”。他的性格外柔内刚,他的处世外圆内方。一副温婉优雅的外表,蕴藏着坚韧执着的内心。对“分寸”的拿捏,成为他成名后最娴熟最自然的反应。这是他的天赋,更是他长年的锤炼结果。“他决不把‘温柔’表演成‘懦弱’,把‘刚烈’表演成‘暴躁’。”换言之,这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控制,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屑于能,知雄而守雌,为的就是这“分寸”,这“恰到好处”,这“平和自然”。这就是大师所为。
似无所为,其实是无所不为。中国传统文化说到底就是方块字文化,框一个方框,然后写你的自由。把艺术程式、规范当枷锁的人,只能显露自身功力的浅薄和苍白。没有局限的无所不为,其实反而才是真正的无所为。杨小楼之为“武生泰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悟到了“武戏文唱”的价值,满台比翻跟斗、摔锞子,那是“技”而不是“艺”,把人物演小了,把戏也演浅了。没有深厚的“武”的根基,你也甭想来我这“文”的劲头和张力。这时的杨小楼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奇人隐士那般,弃了锋利的刀剑,拾起一根柳枝细条,对叫嚣地武夫们笑着说:“过来试试?”
梅派艺术显得大气,但仍不失细腻,只是他的精致雕琢是不留痕迹的,大巧若拙。梅兰芳将身段、手法、步形、眼神及表情,与念白、唱腔融为一体,化为一格。处处显得自然顺畅、层次分明、浑圆无暇。这种有机的结合,取决于梅派本身的包容和中和。梅兰芳之所以成为梅兰芳,便在于他对中国传统美学原则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同他的朋友们共同对古典美的追求和探索。看似平淡,实则深沉,端庄典雅而又含蓄精美。
 |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