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剧花派创始人花淑兰的老伴
·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青年队将
·顺义区高丽营镇凭借“评剧”
·大型新编历史评剧《魂断天波
·《评剧天地:评剧折子戏专场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
·评剧白派剧团13日演出评剧《
·沈阳评剧院复排的首部原创新
·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本月将推
·2021年唐山市丰润区文化惠民
·2021年唐山市丰润区文化惠民
·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11月13日
·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文化惠民
·唐山市丰润区文化惠民演出评
·2021年唐山市丰润区文化惠民
- ·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
·“春夏秋冬话传承 梅花傲
·“北京市青年戏曲人才培养
·评剧电影《安娥》新闻发布
·中国评剧院名家名段演唱会
·石家庄评剧院一团“永远跟
·中国评剧院2021年6月演出
·精彩好戏齐上线 名家荟萃
·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 陪
·中国评剧院2020年11月演出
·姜恩: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纪念花淑兰诞辰九十周年花
·“迎新春”评剧名家名段演
·京津冀梅花奖得主评剧折子
·评剧《宝莲灯》北京叫座全
·评剧《老烧锅》用非遗“酿
·七十华诞传唱经典 百年流
·庆祝祖国七十华诞——高玉
·阜蒙县曲艺家协会举办崔舒
·评剧传承基地毕业季,给你
1979年夏天,为筹备《评剧讲座》节目,我到沈阳评剧院去采访,认识了著名评剧演员韩少云,同时,也结识了她的爱人——著名评剧作曲家王其珩。
人们最熟悉的恐怕还是韩少云,因为她是演员,活跃在评剧舞台上,直接面对观众。韩少云1931年出生,9岁开始学戏,曾师从于刘子熙、金开芳等评剧名家。她的嗓音宽亮,音色甜美,韵味淳厚,唱腔刚健明快,节奏稳健,旋律委婉,刻画人物细腻深刻,为评剧旦角创立了独树一帜的韩派艺术。她的代表剧目《小女婿》、《洪湖赤卫队》、《杜鹃山》《江姐》等风靡全国,广为传唱。
戏曲是综合性艺术,对于韩少云来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她个人的刻苦努力以外,还应该归功于沈阳评剧院全体同志的通力合作,同时,也得力于她的爱人,为她设计唱腔的幕后英雄王其珩。
王其珩1929年出生在山东省,童年随父母迁到了东北安东。1947年投身革命,第二年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民族歌剧音乐并进行创作。1952年,为整理和改革戏曲艺术,周总理指示,有文化的同志要参加到戏改工作中来。于是,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充实到了戏曲艺术团体。1953年,王其珩被调到东北戏曲研究院评剧实验剧团工作。从歌剧音乐创作到评剧音乐创作,对王其珩的艺术生涯来说,是一个重大变化。
那时,韩少云是评剧实验剧团的主演,她演出的评剧《小女婿》在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获演员一等奖。这对从旧社会梨园艺海艰辛生活中走过来的韩少云来说,是个巨大的激励。她申请加入共青团,为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主动提出降低工资,积极排演新戏,真可以说是满腔热情。最使王其珩敬佩的是韩少云在评剧《小女婿》中塑造杨香草这个形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能。她嗓音甜美流畅,表演自然贴切,唱腔委婉动听,就连语音,化妆、台步等等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使原来对从事戏曲艺术创作有顾虑的王其珩,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觉得评剧现代戏与歌剧接近,有搞头儿,并全身心地投人了这项工作。
为了熟悉评剧艺术,王其珩有时找韩少云让她给唱点儿评剧唱段,他觉得少云质朴、实在,没有老戏班名演员的旧习气,非常容易接近。参加扫盲班学习,补习文化,少云非常努力,作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这也使其珩佩服。而少云呢?觉得王其珩是新音乐工作者,有文化,有水平,令人尊敬。在两个青年人的心里,互相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是,他们只知道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努力工作,认真学习,而单独在一起时,反倒十分拘谨,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1954年大区撤销,东北戏曲研究院院长晏甬同志,临调走前,他张罗着,促成了这一对年轻人的婚事。9月13日,王其珩和韩少云这一对风华正茂、才貌相当的年轻人,结成了百年之好。他们的结合,对于王其珩和韩少云来说,是事业腾飞的一个新起点,他们将爱融入评剧事业之中,携手并进,奏出了一支事业与爱情的交响曲。
他们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参加演出,回家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夜深人静时,才是他们自己的时光。他们看书、学习,研究唱腔儿,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又各得其斯。1979年我在沈阳曾听过王其珩为”辽宁省戏曲导演学习班”讲”戏曲音乐创作”的课,他明确提出,音乐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就是促使演员风格流派的形成。创腔儿——演唱,是不可分离的两个重要环节。好的唱腔儿没有好演员演唱不行,有好的演员没有好的唱腔儿也不行。王其珩和韩少云的家庭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王其珩给韩少云创腔儿而获得了实践的机会,他设计的是美的旋律;韩少云演唱其珩为她精心创作的唱腔得心应手,唱的是曲调,抒发的是人物心声。他们在进行美的创造,他们向观众奉献的是一件件高质量的艺术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句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至理名言,在艺术领域中同样适用。一般说来,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创作者的经历、个人条件、知识面和审美追求有直接的关系,王其珩和韩少云也不例外。
王其珩从小喜欢音乐,又是学歌剧音乐创作出身,他把创作歌剧的方法运用到创作评剧音乐中来,讲究总体布局,全面规划。看完剧本以后,他很快就设计出全剧的音乐方案,构思好主题音乐以及人物造型、高潮设置、板式安排等等。他的作品中既有成功表现人物精神气质的范例,如评剧《杜鹃山》中的柯湘;也有成功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佳品,如评剧《家》中的瑞珏。王其珩还善于运用主题音乐伴唱、对唱、二重唱来渲染环境气氛,所以他设计的音乐唱腔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雄浑中见层次,变化中有章法,豪放与舒展同在,明快与娟秀并存,颇有大家风范。
韩少云呢?她善于开动脑筋,在艺术上有自己的追求。她从小学戏,在一个京、评、梆”三下锅”的剧团里长大,什么活都拿得起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天资聪颖,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她喜爱评剧唱腔的优美动听,表演情感真挚,于是选择评剧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在继承评剧艺术时,她又偏重吸收那些自然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部分。如孙育芳的演唱高亮自然,喜彩苓的唱做含蓄优美,喜彩莲的台风清新明快,小白玉霜的唱腔委婉多情等等,力求在优美传情上下功夫,从不卖弄噱头哗众取宠。早年演戏时,她的养父在她的头面上安了个小灯泡,让她自己控制,在规定的地方亮,可是少云拒绝使用。下场以后养父气得直打她,但她仍不肯让步。后来,养父见观众的上座率有增无减,也就不逼她搞这些花名堂了。
建国以后,新社会新气象,新人新事感染着她,使她的艺术风格浸透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一般的演员爱演程式化较强的传统戏,而韩少云却爱演从容自然有思想内容的现代戏,而且演得很有兴致。
王其珩与韩少云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他们在艺术上有相通的地方有关。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互相影响,汇合交融,审美视野更加高远,创作道路越走越宽。
如果认真地回顾一下这夫妻二人共同耕耘的艺术道路,就不难发现革新是其中的生命线。评剧是板腔体结构,有固定的板式,成套的唱腔,许多人习惯用现成的唱腔套。而王其珩和韩少云在进行唱腔设计时,既把传统唱段作为基础,同时又把它当成改革的对象。为了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他们从不”一曲多用”,而是一个戏一个腔儿。他们大胆借鉴兄弟剧种的唱腔,乃至歌曲和民歌的音调来丰富评剧唱腔,使观众听着既新颖,而又不失评剧韵味。
他们在创腔儿时,一是尊重剧本作者的艺术风格,二是研究人物性格,三是发挥流派特长,四是扬长避短,以长补短。他们设计的唱腔,既保留了评剧艺术的共性,又有剧目的特色和人物的个性,这就是他们所排演的每个戏都能标新立异的奧妙之所在。
搞唱腔时,他们总是坐在一起共同商讨,一句一句地琢磨词意,一段一段地设计腔调,经常是在看剧本时就有了创作激情,心绪难以平静下来。有时两个人的想法一拍即合;有时两个人又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为了说服对方,就一遍一遍地唱,一次一次地比较,用音乐语言进行辩论。闹僵了,几个小时谁也不说话,创作只好暂停。而一旦捕捉到了一个理想的好腔儿,便马上记下来,艺术追求的喜悦使烦恼烟消云散,于是两个人露出会心的微笑,这微笑充满着甜蜜和幸福。
在为评剧《家》这出戏设计唱腔时,他们共同进入音符的王国,陷进人物情感纠葛的旋涡。当唱腔设计到瑞珏发现觉新和梅有旧情以后,戏戛然而止,总有点儿余意未尽的遗憾。于是,他们根据剧情的需要,要求剧作者为人物再加一段唱,更充分地表现瑞珏的高尚情操。作者有些犹豫,王其珩就写了段唱词,送到作者家里。作者很受感动,欣然命笔,为瑞珏加了一段儿唱,丰富了人物的音乐形象。这段唱后来成了这出戏的中心唱段。
韩少云是一个能完美体现剧作者和音乐设计者创作意图的好演员。从戏剧表演的角度来说,韩少云的艺术创作属于体验派,主张演员应生活于角色的生活之中,每次演出都要感受角色的感情,可以说韩派”贵在传真情”。她的演唱细腻入微,深沉内在,一字一腔的轻重强弱,一个表情的喜笑嗔怒,一个身段的俯仰曲直,都从捕捉具体情境里的人物思想感情上下功夫,为深刻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而认真探索,不懈地努力。不论是在舞台上正式演出,还是在排场上排练,她都一丝不苟。动情处,一样热泪盈眶难以自制,每个音符都不肯含糊。她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她对人物倾注了满腔热忱,对观众奉献出一片真诚。所以她的演唱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没有丝毫的陈旧感。不仅是现代戏,就是传统戏也都很有新意,于自然流畅中表露出一种纯真的意境美。
王其珩热爱本职工作,他不安于现状,为评剧音乐的改革与发展大胆进行探索,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可是,他的追求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被所有的人接受,有的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有的甚至给予否定。为此,王其珩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精神压力很大。1960~1961年间 ,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文艺界曾就他创作的《洪湖赤卫队》音乐唱腔的成功与否;展开了讨论。有的人的观点相当尖锐,气氛很紧张。最后马可同志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到辽宁解决问题,看演出,召集座谈会,然后在《沈阳日报》发表文章,对《洪湖赤卫队》的创作给予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不足,提出了希望。王其珩这才松了口气。他继续努力,不断取得优异成绩。评剧《杜鹃山》荣获多项大奖;评剧《江姐》被誉为是继承与革新相结合的典范;评剧《家》是精品之作,轰动全国;评剧广播剧《沂蒙山人》在全国第四次戏曲广播会议上获一等奖和沈阳市政府奖;评剧《最会笑的人》获沈阳市第一届艺术 节作曲一等奖和政府奖;评剧《风流寡妇》在北京演出成功,音乐创作受到高度评价;他参加作曲的评剧《宝玉和黛玉》在文化部主办的振兴评剧汇演中,获优秀作曲奖和乐队伴奏奖……在一个人的事业中,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呢?
如果问王其珩和韩少云取得成功的关键,那就是革新——发展——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许多艺术家所走过的共同道路,也是成才的规律之一,而王其珩和韩少云就是这条道路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两位不知疲倦的探索者。
纪伯伦说:”夫妻好比同一把琴上的弦,他们在同一一旋律中和谐地颤动,但彼此又是独立的。”
![]() |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