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剧的母体落地唱书的历史
·越剧的母体落地唱书的历史
·越剧版《红楼梦》的新生
·越剧最早的无线话筒是什么样
·五十年代越剧里的红楼戏是什
·越剧灯光的发展介绍
·金派唱腔与越剧的故事
·越剧小歌班的兴起
·越剧小歌班的革新创造
·越剧小歌班的音乐唱腔特色
·越剧的历史发展是怎么样的
·简单介绍越剧发源
·越剧小生流派—尹派
·越剧小生流派—范派
·越剧旦角流派—傅派
- ·越剧剧目《七娘救夫》
·越剧的流派形成
·越剧剧目《双婿案》
·越剧表演的程式和基本功
·越剧艺术
·《枫叶如花》“血色的浪漫
·越剧《香莲案》观后感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精心制作
·杭州越剧院建院65周年“四
·上海越剧院《红楼梦》入驻
·绍兴小百花受邀录制央视《
·上海越剧院六月演出+直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重磅推出“金牛贺岁”2021
·上海越剧院2020年12月演出
·上海越剧院2020年11月份演
·越剧电影《李慧娘》首映式
·第十八届越剧大展演
·三位“梅花奖”共同演绎越
·上海越剧院三团直播公益演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租界成为“孤岛”,工商业、娱乐业畸形繁荣,大批江浙籍人士为避战乱来沪,为越剧兴盛提供了客观条件。自1938年1月起,越剧女班竞相来沪,到8月份已达12个,翌年有20多个,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乎都会集沪上。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而男班则因演员年龄渐老,后继乏人,逐渐衰落,最终被女班取代。
女子越剧为在上海立足,适应这个大城市的环境和观众需求,各剧团、班社竞相吸收文化人参与,编演新剧目。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时称为“改良文戏”。1938年9月,由樊篱编剧、姚水娟主演的《花木兰代父从军》引起强烈反响。其后4年间,上海编演的越剧新剧目超过400个,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排演一般采用幕表制或半幕表制,作品较多的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改良文戏”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带有更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女子越剧充分利用上海报社、刊物、书局、电台、唱片厂等传播媒介众多的优势,扩大影响,赢得了观众。在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
1942年10月起,袁雪芬以一剧《古庙冤魂》正式拉开了越剧改革的帷幕
“改良文戏”在上海红火了三四年便日趋衰落。1942年10月,袁雪芬出于对黑暗社会、对越剧格调低下现状的强烈不满,决心以话剧为榜样,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改革初期陆续聘请的编导,有于吟(姚鲁丁)、洪钧(韩义)、蓝明(蓝流)、白涛、萧章、吕仲、南薇(刘松年)、徐进等,大多是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1944年9月起,尹桂芳与搭档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投入创造“新越剧”的行列。以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这条路,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剧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新越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进行越剧改革的剧团,一般隔二三个星期推出一部新戏,即使偶尔演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从内容到形式进行革新。新剧目不但数量多,而且在内容上比过去有较大变化。受进步思想影响的编导和主要演员,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他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后来明确提出“戏剧是社会的镜子。”1946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祥林嫂》的演出,不仅第一次把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名著搬上戏曲舞台,更促进了越剧剧目表现内容的积极变化,促进了越剧与进步文艺界、新闻界的密切联系,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1946年9月,周恩来副主席到上海,亲自看了雪声剧团演出,事后又对地下党如何做好戏曲界的工作、如何引导越剧演员走向进步,作了指示和部署。地下党根据他的指示,派了党员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的吴琛等,到越剧界担任编导。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中,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进步文艺界、新闻界都给予了支持。
在唱腔艺术方面,越剧改革实现了重大的突破。由于“新越剧”在实践中扩大了表现内容,上世纪四十年代创造的新剧目以悲剧为主,这就与越剧原来比较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发生矛盾。1943年11月袁雪芬演出《香妃》时, 1945年1月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分别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经过越剧界的共同努力、不断加工,这两种曲调更为完善,皆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不同流派的唱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表演方面,“新越剧”主要从两个渠道横向借鉴: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
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舞美成为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越剧改革还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编导制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进行改革的各新越剧剧团从创建伊始,都把组建由主要艺术创作人员参加的剧务部,当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由于剧务部成员绝大部分是受到新文艺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加入为越剧引进新的观念,新的艺术元素。越剧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剧种的品位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海解放前夕,从事“新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在“芳华”基础上组建)、“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气勃勃,拥有大量观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