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高级搜索 | 收藏本站
默认搜索       热门关键字:   京剧   豫剧   越剧   黄梅戏   二人转
当前位置:戏剧网>皮影戏> 正文
  • 辽宁鞍山岫岩民俗文化——岫岩皮影

  • 作者:夕阳 2018-08-26 14:08 字体:[ ]

岫岩皮影 

岫岩皮影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石灰窑乡、哈达碑镇、偏岭镇、黄花甸镇、汤沟乡、兴隆镇、前营乡等十几个乡镇及周边地区,是岫岩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岫岩皮影繁衍生息在岫岩,但在辽东、辽西、辽南地区有着强烈的影响,特别在辽南、辽东地区更受欢迎,因而具有广阔的区域特征。

  岫岩皮影表演结构经历了“独影”、“溜口影”、“翻书影”三个阶段的演变。演唱结构从随意自由演唱到完整的弦挂、音乐,固定的板式的演唱形式。岫岩皮影分为文场、武场、影箱、影窗四个部分。岫岩皮影史料广、剧目多、卷头大,演唱起来随心所欲,岫岩皮影演唱风格独特,音乐深厚古朴,把生、旦、净、末、丑行当分为大(老生、花脸、丑)、小(旦角、小生)两个唱工,唱小的全部是男性,保留了岫岩皮影男唱小嗓的原生态的演唱,具有常唱常新的朴实的艺术特征。

  皮影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与满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演变,在岫岩境内逐渐形成了南、北、中3派,分别以哨子河的赵连信、韭菜沟的方延栋、石灰窑子的赵德怀为班头,风格各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县有19箱60多部影目,传统影目有《四平山》、《五凤山》、《西游记》、《万宝阵》、《凌花镜》、《破洪州》等。1950年后出现新编历史故事《黄巢》,并创作现代影目《参军光荣》、《识字好》、《送公粮》、《刘胡兰》、《中朝两国》等20余部。1953年和1955年,县内皮影艺人参加全省影戏调演,先后获优秀表演奖。1979年黄花甸乡和偏岭乡艺人于高伟、汪福文,将原23.3公分高的小影人,改制为40公分高的大影人,雕刻美观大方,色彩清新,使皮影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创作革新又产生了一次突破。1984年全县有皮影10余箱,从影艺人60余名。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连云港市图书馆举办大“画”西游皮影戏活动
连云港市图书馆举办
体验皮影戏
体验皮影戏
华州皮影传承人薛宏权创新皮影表演
华州皮影传承人薛宏
演皮影戏玩剪纸 非洲宾客体验四川非遗
演皮影戏玩剪纸 非
川北王皮影千余件作品毁于洪水
川北王皮影千余件作
所有评论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讨论本文 戏曲大全 返回列表  
* 注册新用户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