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曲剧的艺术传承
·曲剧艺术特点简介
·北京曲剧艺术传承是什么
·曲剧的黑头唱腔是什么
·河南曲剧的唱腔特点有什么
·河南曲剧的特点是什么
·曲剧故里星璀璨
·曲剧行当 c
·曲剧行当 净行
·河南曲剧“黑头”唱腔
·河南曲剧“黑头”唱腔
·曲剧剧目《三夫人》
·曲剧演员王韶兴
·曲剧演员高文凤
·曲剧演员惠燕汝
- ·纪念马骐先生逝世一周年暨
·“情暖新春”专场文艺演出
·临颍最后一个曲剧团 走乡
·包公说媒化恩怨 紫云英哥
·魏麦云,在淡然中坚守本真
·庆祝祖国70华诞,曲剧名家
·“芳韵双鸣薪火传”纪念曲
·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刘爱云
·曲剧表演艺术家牛长鑫荣获
·渑池县荣获首批“河南省曲
·河南传统戏剧非遗培训班在
·大型新编古装曲剧《新版·
·曲剧马派演唱会
·王立“木匠立”曲剧早期著
·全国优秀青年曲剧演员齐聚
·曲剧名家刘青喜收14位新徒
·不一样的曲剧《刘姥姥进大
·大型现实题材曲剧《嫂娘》
·原创北京曲剧《北京人家之
·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董秀娟
李金波是河南曲剧界的老前辈,是曲剧艺坛上非常有声望的一位演员,他一生中出演过上百部剧目,比如:《祭塔》、《祭江》、《双官诰》、《丁郎认父》、《花庭会》、《六月雪》、《三上轿》、《汗衫记》、《蔡鸣凤辞店》、《狮子楼》、《陈三两爬堂》、《红楼梦》、《长台关》、《白毛女》等等。这些戏有的至今依旧是剧团的保留剧目,颇受广大戏迷观众喜爱。
1914年春,李金波在河南省禹州市方岗村的一户贫苦家庭出生,他的父亲是村里的一名铁匠。李金波从小聪慧好学,酷爱戏曲,八、九岁就在家乡演过“越调”。当时曲剧开始兴起,他又被这种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曲子迷住了,并立志献身曲剧艺术。但是,由于家庭贫困,最终未能如愿,他在辍学后便跟父学打铁。后来,洛阳的曲剧名角朱天水来禹州演出《压塔》,李金波被名家的表演艺术深深吸引,他一边细心观看演出,学习唱腔,一边并向关应超、徐文彬、陈万顺等人求教。经过勤学苦练,再加上自身有一副好嗓子,19岁便登台演出《压塔》(扮演白素贞),当时轰动了四邻八乡,他的名字像长了翅膀,飞快地传扬出去。到20岁时,他正式“挂牌”登台演戏,随之轰动豫西、豫南等地。
李金波登上曲剧舞台,正值曲剧处于萌芽时期,他的舞台艺术活动,丰富了早期曲剧艺术史的内容。李堂波曾先后和陈万顺、刘喜、任俊杰、贾治国等人搭班,组织剧社,并常被推选为带头人,带领大家到各地演出,为发展曲剧艺术不辞辛劳,勤恳工作。并且还经常勉励同伴:“大家在外流浪多年,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戏班,以后总算是有家了。咱们要有福同享,有苦同受。别说吃糠咽菜,就是拄棍要饭,也要把剧团办下去”。在苦难的岁月里,李金波就是这样领着大家克服困难,坚持演出。
当然,曲剧艺术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40年大部分地区沦陷,剧团面临着解体的风险。李金波和大家四处奔走,在路途上对着青天大地发誓:“即使饿死也不当亡国奴!”这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经受着战乱的考验。1943年李金波和白永玲又组织了“抗建剧团”,演出了宣传抗日的《长台关》。抗日战争胜利后,李金波率领剧团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噙着热泪为父老乡亲们演出。心想:“中国人有出头之日了,曲剧以后也会繁荣发展下去。”不料想,当时在省内担任要职的国民党刘茂恩,诬蔑曲剧有伤风化,并以此为借口,蛮横下令全省取谛曲剧,致使无数曲剧艺人流离失所,生活毫无着落。李金流对此表示极大的愤慨。他勇敢地带领剧团到当时的省会开封,以“南平调”的名义进行演出,博得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迫使刘茂恩收回了禁令。
解放后,李金波带领“新生剧社”到西安为归国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之后,他演出的《贫郎恨》、《祭江》以及导演的《花庭会》等分别获得了一等奖。1954年,他带领的“新生曲剧社”改名为“郑州市曲剧团”,1960年又改为“河南省曲剧团”。可以说,李金波在推动曲剧艺术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李金波发展了河南曲剧早期(男扮女装)的旦角戏,从表演、唱腔、服装等各方面都做了大量改进。他的表演讲究真实,准确而又简练。他在舞台上的每个手势和眼神,都有明确的目的性。他的音色纯净、柔和。他的唱腔稳妥、朴实、舒展、大方,其中闪板用得比较多。在演唱技巧上强调吐字清晰,行腔委婉。他对发声技巧也很重视,常研究呼吸和共鸣的关系。
在早期的演唱中,其鼻腔共鸣用得很出色。他的音域较宽,真假嗓结合得很好,声区的转换,在音色和音量上都很协调自然。
老年时的李金波,作为剧团的顾问,他常协助领导开展业务活动,特别是在对培养年轻一代演员方面,他更是尽心尽力,大家一致称他为:“曲剧艺苑里的辛勤老园丁。”
![]() |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
最新评论: